房子耐震就夠了嗎?搞懂抗震、制震、隔震設計差異才是真的懂

你對房子是否抗震有概念嗎?你知道抗震、制震、隔震,竟然是三種不同的建築方式嗎?地震帶來的災害頻傳,大家也有概念要在買房時多確認建築物的耐震程度,但房屋是否抗震,其實不只是看建材使用而已,更牽涉到建築本身的設計邏輯與抗震系統的選用。相信有很多人對建築物的避震系統都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以下就帶你深入了解目前常見抗震結構的三種設計原理,分別是抗震、制震和隔震,以及台灣主流的三種建築結構之間的抗震差異。
抗震、制震、隔震有何不同?一次搞懂三種抗震技術
市面上常聽到抗震、制震與隔震三種說法,但很多人其實搞不清楚差異。簡單來說,這三種抗震設計的目的是相同的,都是為了讓建築物在地震中不致於倒塌、減少損壞,但技術方式完全不同。
1.抗震
抗震又稱耐震,顧名思義是對抗地震,因此它在做的,是強化建築物本身的樑柱與牆體,讓房子可以承受地震帶來的力量。這種設計是最基本的耐震做法,依目前台灣現行建築新版法規,新成屋都需要具有可以承受 7 級強震高標準的耐震能力,這也是有些人喜歡買新成屋多過中古屋的原因。
2.制震
有別於只是耐震,制震採取的作法是在建築物中加入如阻尼器、制震器等設備,當地震發生時,這些設備會像避震器一樣吸收震動能量,降低建築晃動幅度,因此可以有效減少地震對建物帶來的影響,不只讓房屋主結構被破壞的機率降低,若地震時有住戶待在建築物內,感受到的地震威力也會比較小,相對舒適很多。

3.隔震
第三種抗震的技術是「隔震」,隔震是目前難度跟成本最高的抗震方式。它的做法是在建築物跟地面基座之間加入一層可以隔震的裝置,因此即便有大地震發生,也會因為建物跟地面多了這層緩衝,使得建築物本身感受到的搖晃程度低很多,當然就會大幅降低地震對建物和動產帶來的損壞率。
以下幫大家把抗震、制震跟隔震的說明整理成表格,讓你更加一目瞭然!
方式 |
說明 |
抗震(耐震) |
增加建物撐住震動、對抗震動的能力,目前多數新建物都有此機制。 |
制震 |
在建物中加入制震設備,以減少地震帶來的衝擊。 |
隔震 |
在建物和地基之間增加隔震設備,從根源隔絕地震帶來的影響。 |
台灣建築三大主流結構,誰最抗震?
除了三種不同的抗震系統外,建築本身的材料與結構型式也會直接影響耐震力。在台灣目前最常見的三種建築結構分別是 RC、SRC 與 SC,各有不同的抗震性能與造價考量,以下也幫大家整理。
1. 鋼筋混凝土結構(RC)
在台灣最普遍的住宅結構就是 RC ,它的工法是將鋼筋與混凝土一體澆灌,本身具備不錯的承重與耐震能力,且成本適中、可協助的施工團隊多,但如果遇到較大規模的地震,仍有結構疲勞的風險。
2. 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(SRC)
SRC 是在 RC 的基礎上再加入鋼骨,能進一步強化建築的彈性與抗震性。SRC 結構多用於高樓層或豪宅建案,造價比 RC 高,但強度也更好,遇到大地震不受影響的機率更高。
3. 鋼骨結構(SC)
SC 是全鋼構設計,重量輕且彈性極佳,能迅速吸收地震能量,不容易倒塌。是三種結構中最耐震的一種,但因為維護的成本比較高,通常會用在商辦大樓或特殊公共建設中,一般住宅較少使用。

抗震結構也有盲點?這些細節別忽略
即使採用了抗震設計與高強度結構,也不代表買房就高枕無憂。以下是購屋時容易忽略的幾個抗震盲點:
1.建築年齡過老,未達最新抗震法規
台灣在 921 震災後修訂建築法規,2003 年後興建的建築才普遍符合現行抗震標準,所以若是希望房屋不受地震影響者,在購屋的時候應特別留意屋齡是否過久。
2.不同樓層的受震程度不同
雖然是同一棟大樓,地震時受到的影響卻不一樣,低樓層雖然較不容易搖晃,但可能因此結構不比高樓層強,還有可能鄰近地面加速度較大而受到更直接衝擊;高樓層則容易因建築晃動放大產生危險。
3.裝潢與家具影響結構安全
過度裝潢或未固定的大型家具,像是衣櫃、吊櫃、書櫃等,在地震時容易傾倒,影響逃生與人身安全。因此,除了挑選好建材與結構設計,也應搭配日常的防震配置,例如使用防倒器、家具固定器等。
如何確認房屋採用何種抗震方式?買房問這些最實在
許多建案會標榜採用制震、隔震等高規格設計,但實際上卻無法提出佐證,若不想被話術誆騙建議購屋時可透過以下方式確認:
- 詢問房屋抗震力的設計等級?
針對抗震力,通常應有抗震係數可以直接提供,例如可以對應 4 級地震等,因此不妨直接提出詢問。
- 是否有室內結構強化的相關證明?
針對房屋室內結構強化,應該要能夠提出施工過程中的照片或是其他佐證,才足以證明口說有憑。
- 有沒有內政部的耐震標章?
倘若有獲得內政部頒布的耐震標章,那就可以更放心這棟建物的抗震功能,不過目前全台灣有獲得此認證的建物並不多。
地震是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,但一棟房子的安全與否,卻是我們可以事先準備的。理解抗震、制震、隔震的差異,並熟悉 RC、SRC、SC 等建築結構的特性,是買房前不可忽略的一環。如果有老屋重建、補強等房屋修繕需求,立刻上找師傅,讓我們為你的居住安全把關。正確選擇建築結構、抗震設計,以及定期做好日常補強維護,即便面對地震也能處變不驚囉!
📖 延伸閱讀: